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34章 卦象不好

孙朝阳在文学圈是有几个好朋友,小说散文都写得好,也知道他在《中国散文》做编辑,但我们的孙编辑却从来没有向他们约过稿。

倒不是孙三石对工作不放在心上,得过且过混日子混资历,主要是约稿这事太尴尬,尤其是向成名作家约稿。

作家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不外是求名和求利两桩,人家好不容易弄出一篇还算过得去的文章,自然想被更多读者看到,甚至造成一定社会影响,投稿的第一选择是国内一线大刊物。国家级刊物不用,再投省部级。

试想,如果徐迟的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如果一开始发表在《中国散文》上,估计到现在还没有人知道陈景润是谁,一加一并不等于二吧。

即便是初出茅庐的余华,人家刚出道的时候投稿的第一选择也是《收获》《人民文学》,想的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。

求钱是另外一方面,现在国内的纯文学刊物的稿费也相差甚巨。多的如四川老家的《青年作家》,千字能够开到八块。少的如《中国散文》,给个三块,悲夫同志都要咬牙下决心。

一篇散文总共才三四千字,加一块儿不超过十块钱,实在没有吸引力。让朋友们来投稿,太得罪人。不能因为完成自己所谓的KPI就拉朋哥们弟兄下水,那样太不地道。

于是,孙朝阳就打算把杂志做起来再说这事。

后来他的转正问题一直未能落实,加上又要去央视当春晚导演组副导演,实在太忙,精力也没有放在杂志社这边。

孙朝阳的《文化苦旅》连载了三期,文章确实写得好,加上迟春早和人打笔战在文化圈造成轰动效应,《中国散文》一下子出名了。

当日悲夫他们加班到夜里,从海量来稿中筛选出十篇质量上乘的稿子。

“够了,足够了。”毛大姐揉着因为久坐而发酸的腿:“据朝阳说他的稿子还有两期就写完,现在有这么多好稿子在手,压住慢慢发,至少半年不用为稿荒而犯愁。”

大林:“慢慢发什么呀,这才开始,我估计接下来还会有名家投稿,大姐你就放心吧。”

毛大姐感慨:“文学创作,或者说出版发行业其实也有个从众效应,名家的投稿都爱朝办得红火的杂志社投,就好像夜里的飞蛾,喜欢向发光的地方飞。因此,出版发行行当,那是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。咱们杂志社现在也在发光了。”

大林:“作家们朝发光的地方飞呀飞呀,飞过来一看,这光不就是朝阳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